秋風送爽的季節,中國足球的青訓畫卷上,似乎正悄然添上兩筆意義深遠的色彩。當我們慣常于在國家隊戰績的起伏中尋找話題時,有時會忽略那些更深層次、更具長期影響力的基石性決策。日前從北京傳來的消息,關于國字號U15與U14兩支青年隊主帥人選的初步敲定,在我看來,便是一次對未來可能產生漣漪效應的關鍵布局。
周海濱,一個曾馳騁綠茵場、為無數球迷帶來激情瞬間的名字,如今將以主教練的身份,肩負起2010年齡段中國U15男足的重任。從球員到教練,這條轉型之路從來都不輕松,但周海濱的履歷,卻清晰地勾勒出他厚積薄發的軌跡。他并非一夜之間空降金字塔尖,而是選擇從最基礎的土壤開始深耕。多年來在青少年足球的沃土中辛勤耕耘,如同匠人般打磨每一塊璞玉。他曾率領泰山U15隊問鼎首屆中青賽,次年又榮膺青少年足球錦標賽U17組別最佳教練,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曾帶領實際年齡偏小的泰山U17梯隊,以“小打大”的方式,在第三屆中青賽U19組別中力壓群雄,捧起全國總冠軍獎杯。這些沉甸甸的榮譽,絕非偶然,它們是嚴謹的訓練理念、卓越的臨場指揮以及對足球不懈求索的明證。他的成功,在于他并非簡單復制前人的經驗,而是始終保持著對全新足球理念的學習與鉆研。這份腳踏實地的進取心,以及在國內青少年賽事中鑄就的信服戰績,無疑是中國足協此刻所亟需的。
與此同時,西班牙籍教練戴維-皮里,則被寄予厚望,有望執掌2011年齡段中國U14男足的帥印。皮里并非陌生面孔,他此前已在2010年齡段U15國足教練團隊中擔任組長,對中國的低齡國字號隊伍有著第一手的了解和執教經驗。他的留任與升格,反映出足協在尋求本土崛起的同時,并未完全拋棄國際視野和專業經驗。一個在異國他鄉的足球環境中浸潤多年,對現代足球的訓練體系和戰術理念有著深刻理解的教練,能夠為尚處于起步階段的青少年球員帶來先進的思維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在過往工作中展現出的良好業務能力與工作態度,是獲得認可的關鍵。在青少年培養階段,教練的專業素養固然重要,但其耐心、熱情與責任感,同樣不可或缺,它們共同塑造著年輕球員的成長路徑。
這兩位主帥的浮出水面,絕非僅僅是兩個職位的人事更迭,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足協在國字號男足低齡梯隊選帥思路上的一次深思熟慮和策略調整。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并非沒有對外教抱以厚望,甚至曾一度篤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然而,一些外籍教練,如曾執教U17國足的日本籍主帥上村健一,其執教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甚至引發了不少質疑。這些客觀因素的積累,讓足協開始重新審視“拿來主義”的局限性。足球的底層邏輯是文化和土壤,外教的理念固然先進,但若無法與本土實際有效結合,便會水土不服。因此,我們看到,在U15和U14這兩支承載著未來希望的隊伍選帥問題上,足協不再一味迷信外教的光環,而是轉而更加注重教練的實際執教能力、對本土青訓的了解程度,以及更關鍵的——那位教練是否能真正扎根、傾注心血。
周海濱的入選,恰恰是這一轉變的鮮明注腳。他沒有選擇過早地投身職業俱樂部一線隊的浮華,而是在青訓的泥濘中摸爬滾打,從最基礎的青少年梯隊教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經驗。這份沉潛,這份執著,以及最終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無疑是中國足協當下最看重,也最需要的那種力量。一個熟悉本土球員特點、理解中國足球生態、同時又擁有先進理念和實戰經驗的年輕本土教練,其價值是任何一位外教都難以完全替代的。他的存在,象征著本土教練群體的崛起,也為更多有志于青訓的退役球員樹立了榜樣。
而皮里的價值,則在于他能為這種“本土化”注入必要的國際視野和專業標準。足協看重的是他在U15國足執教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業務能力與職業精神。在青訓領域,尤其是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完全閉門造車是不可取的。皮里作為國際經驗的代表,可以有效彌補本土教練在某些前沿理念和訓練方法上的不足,同時也能作為溝通的橋梁,將先進經驗更好地融入到中國青訓體系中。這種中外結合、優勢互補的模式,無疑比單純的“洋務運動”或“閉關鎖國”更加務實和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支國字號隊伍,雖然年齡段略有差異,承接的備戰任務也各有側重(沖擊2027和2028年U17亞洲杯),但在足協的規劃中,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文章中提及,他們可以“共享人力資源”,甚至“中、外教練的協作實際上也有利于提升兩隊執教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進而帶動兩隊共同進步”。這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資源共享,更深層的含義在于,足協正在構建一個更為協同、更具聯動性的青訓體系。在國字號各級梯隊的發展歷程中,球員的跨年齡段調動和補充早已是常態。2011年齡段的佼佼者,完全有可能被提拔到2010年齡段的隊伍中,甚至更低年齡段的才俊,如當下U22國足中吸納的王鈺棟、蒯紀聞、劉誠宇等“小隊員”,都已展現出挑大梁的能力。這說明,足球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動態過程,并非嚴格按照年齡線機械劃分。
因此,U15和U14兩支隊伍的組建與發展,本就不應被割裂開來。足協同時組織這兩支隊伍的主帥選聘工作,其深意便在于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協同。擁有留洋經歷的周海濱,在球員時代便展現出向外教學習的開放心態,這為他與皮里之間的業務溝通與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礎。可以預見,一旦兩人最終上任,未來在訓練理念的碰撞、戰術方法的探討,乃至球員選拔和培養策略的制定上,都會有頻繁而深入的交流。這種雙軌并進、相互促進的模式,有望形成一個更具彈性、更有效率的人才輸送鏈條,為中國足球的未來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然而,任何一項改革和決策,其效果都需要時間的檢驗。這兩項任命,能否真正成為中國足球青訓振興的轉折點,抑或只是漫長征途中的一次小小的嘗試,目前尚無法蓋棺定論。但至少,我們看到了足協在選人用人方面所展現出的務實態度和審慎思考。不再迷信,更加注重實效;不再孤立,更加強調協同。這些變化,盡管微小,卻像是在黑暗中點亮的兩盞燈,為迷茫中的中國足球青訓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從上海浦江兩岸的燈火璀璨,到西部綠茵場的草長鶯飛,我們都在期待,期待著這些年輕的種子,在專業而有心的澆灌下,能夠茁壯成長,最終結出累累碩果,為中國足球的騰飛積蓄磅礴力量。
 
  
  
  
  
   
   
                     
                     
  
  
  
  
  
  
  
  
  
  
  
                     
                     
  
  
  
  
  
  
  
  
  
  
  
  
  
  
 